信息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新闻聚焦 >

【我和我的祖国】蒋建平:1949年上大学 一生与泡桐血脉相连

发布时间:2019-05-25 08:02    浏览次数:
 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进一步营造喜庆的氛围,凝聚全校师生奋进力量,充分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教育作用,我们坚持小切口反映大时代、小故事反映大主题,特别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宣传报道活动,希冀以此讲好农大好故事,传播农大好声音。今天专题报道推出第一期:《蒋建平:1949年上大学  一生与泡桐血脉相连》

1949年上大学 一生与泡桐血脉相连

  1949年上大学,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54年开始研究泡桐,是新中国第一代泡桐专家,他因泡桐扬名海内外,泡桐因为他,赢得世界几十个国家数百位专家的青睐;从教书育人到科学研究,他这一辈子,都和泡桐“血脉相连”。他就是我国第一代泡桐专家、河南农业大学原校长、现年91岁的蒋建平。曾经学界有人说:“泡桐研究看中国,中国看河南,河南无人不提蒋建平。”

  “我很幸运,我很自豪,我很欣慰。”回顾起自己和泡桐几十年的“缘分”,他用了这三个词。

在桐柏县毛集林场考察泡桐基因库

  “我很幸运,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1928年,蒋建平出生于江西省新干县三湖镇蒋家村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家乡解放,蒋建平正好高中毕业。“暑假大学招生,虽然父母反对,但是我毫不动摇,懵懵懂懂中就是觉得,读书就是好。”他一个人背着书包到省会南昌参加高考,最后被南昌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录取。

  1953年大学毕业,他被国家统一分配到河南农学院当教师。“这是决定我命运关键一步。我很幸运,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说,“后来我仔细想想,这是一个高度的巧合,在农村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村小学教师最受尊重,最受欢迎。当时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母鸡生的蛋,自己不吃,也不去卖钱换油盐,而是送给老师。那时候我心里就想,能当教师多好!”他说,大学毕业后,真的当上大学老师。“这是初心,也是梦,经过奋斗,如今,梦已成真,取得成功,我很自豪。”

  刚到河南工作的蒋建平,从南方到北方,环境不适应不说,当时,学校在开封只有几间平房,简陋的校舍和落后的科研设备,完全不像是理想中的大学。“最初心里有点苦闷和纠结,不知道前途如何,但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等着我去完成。”蒋建平说,他用“既来之,则安之”安慰自己,慢慢地,心里就平稳了。

  而第二年,他带学生出去进行的一次普通生产实习却深深地触动了蒋建平,从此,在中原大地上,蒋建平的名字和“泡桐”结下了不解之缘。

 

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

  “在兰考的两次教学实践活动,促使我下决心把泡桐研究作为终生追求”

  “刚开始工作,并没有想过要把泡桐研究作为一生的追求。”蒋建平说,和泡桐结缘,源于他两次带学生到兰考实习的经历。

  1954年,是蒋建平来到河南工作的第二个年头,他带学生第一次到兰考县实习,当时看到的情况让他深受触动。“在那期间,我注意到,风沙一起,庄稼偃伏、房屋‘淹没’,农民困苦不堪。然而有树的地方,就有小麦,有泡桐作屏障的地方,小麦就长得好,农民的房屋安然无恙。”这强烈的对比,让他看到泡桐这个树种的巨大威力,第一次感受到森林对改造自然的作用。“小小的泡桐,可以成为泡桐森林,既能防风固沙,又能有农业生产,让老百姓吃上白面馍。我感到,林业是可以改变环境的。”

  这次在兰考的经历,对蒋建平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和影响。“从此,研究泡桐、推广泡桐的念头,便在我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60年4月,全国林业科技大会在广州召开,蒋建平作为河南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确定在河南省开展泡桐研究,这次大会,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同年10月到第二年3月,蒋建平第二次带领学生到兰考县实习。此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初期,农村的生活很艰苦,“一天三顿饭,沾不上多少面”。担任此次实习总领队的蒋建平带领师生除了参加农村的农业生产劳动外,他们结合兰考县的实际,确定了毕业设计的题目:平原园林化。白天现场测量规划,晚上加班计算统计绘制图表。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完成了标准化的农桐间作样板林的设计,为开封地区及全省广大平原地区发展农桐间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次实践活动,被蒋建平视为他一生泡桐研究的起点。从此,他立誓扎根河南,把泡桐研究作为自己终生事业的追求。“1954年和1960年在兰考的两次教学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加上全国林业科技大会受到的启发,促使我下定决心,把泡桐研究作为自己终生追求,泡桐研究成了我生命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决心下定,蒋建平就一步步踏踏实实做起。他打起背包,来到当时的禹县(现在的禹州市)褚河乡余王林场,和当地的林场工人一道,在颍河两岸的荒坡上,组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百亩泡桐试验林基地。从此,他的泡桐研究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个泡桐试验林,后来带动颍河两岸万亩泡桐生产基地,为我省泡桐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经验。

  1955年,原北京皇冠信用盘出租(现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由原苏联专家主讲的造林学进修班,蒋建平被学校派去进修。“我很幸运,成为其中的一员。”蒋建平说,在两年的学习中,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外语水平等各方面都得到了系统训练和提高。学习结束,蒋建平回到学校,从事造林学教学工作。

陪同吴中伦院士在周口考察泡桐试验基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这十年)是泡桐研究发展最快、取得科研成果最多的一个时期”

  上世纪70年代,是蒋建平泡桐研究的重大转折点。1972年,在阿根廷召开的第七届世界林业大会上,与会代表对中国泡桐非常感兴趣,还有人向出席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中国林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吴中伦教授要泡桐种子,想繁殖推广发展中国的泡桐。“吴院长一回国就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邀请山东、河南两省代表参加,我出席了座谈会。会上,吴院长传达了会议精神,并明确提出‘要把泡桐品种资源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他对河南特别关心,再三叮嘱,要我们组织力量攻关,尽快拿出研究成果,为国家做贡献。我为中国的泡桐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深深地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涌上心头。”

  1973年3月,在总结推广禹县和兰考县试验研究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蒋建平牵头成立了“河南省泡桐良种选育与速生丰产研究”协作组,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写作攻关,推动了泡桐科技工作的全面进行。在泡桐种质资源调查、壮苗培育、丰产技术、农桐间作效益、优选、引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病虫防治以及木材性质和用途的试验研究诸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这十年是泡桐研究发展最快、取得科研成果最多、综合效益最好的一个时期。”在蒋建平的记忆里,那时候,光是在泡桐种质资源调查研究方面,全省就组织了50多家单位100多人次,进行了为期10年的全国泡桐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到福建、江西、湖南、山东等22个省市自治区的185个市、县进行了调查摸底,选定了194个调查点,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

  这10年的研究成果,后来汇编成《泡桐》《河南泡桐》等书,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多项奖励,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泡桐的大发展。也是在这十年间,禹县泡桐试验林扩至80余公顷,吸引了55个国家的250名林业专家参观,受到一致好评,联合国的杂志也不时关注中国泡桐的信息。日本专家竹野参观考察禹县泡桐试验林基地后说:“贵国泡桐研究是世界领先的,农村这么大面积的正规研究,从未见过,标准高、品种全、技术先进。”

  1980年,因科研成绩突出,蒋建平走上了领导岗位,但是他从未离开讲台、从未间断泡桐研究工作。这个时期,他研究的重点是充分利用泡桐实验基地优势、实验室手段以及校内外科技人员的团队精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泡桐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1990年,蒋建平主编的60万字的《泡桐栽培学》一书出版,该书对他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理论创新性的总结,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泡桐研究。这也是继北宋陈翥著的《桐谱》之后,我国第一部泡桐大全。

与孙时轩老师交流学习

  “我很欣慰,泡桐研究事业后继有人”

  对于蒋建平来说,无论在泡桐研究领域取得多么大的成就,最让他感到自豪的却是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45年。

  本科生培养,结合中国和河南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摸索总结出“333教学法”……蒋建平教书育人45载,从专科生、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桃李满天下。这些课程改革,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同行好评。

  虽然,直到他退休,河南农业大学还没有取得泡桐专业的博士点,但是他却在1990年到1992年,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培养了一名博士研究生。“那时候,一名中文名字叫秦景辉的美国学生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介绍,到我校进行《农桐间作生态系统》方面的博士论文研究。当时的心情既‘喜’又‘忧’。”蒋建平说,“喜”的是我国泡桐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愁”的是学校不是博士研究生授权单位,之前还没有培养过博士生,担心将来学生到美国论文答辩通不过。“大家反复讨论,决定试一试。”他说,同事们制定了周密的培养计划,成立指导小组,选好论文研究基地。两年时间下来,秦景辉不仅撰写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学习期间还发表了两篇论文,被SCI收录。“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农桐间作生态系统研究,已被国际公认,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1998年,七十岁的蒋建平退休。当年3月30日,在即将退休之际,蒋建平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称号,并获得奖金人民币5万元,他全部捐献出来,在河南农大皇冠信用盘出租设立“蒋建平奖学金”,每两年评出10个优秀学子。“这个奖学金,我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如今,奖学金已经评出了10届,101个学生获奖。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自己做好科研的同时,蒋建平不忘建设梯队。25年前,他就把学科专业建设的重任,交给了当时的青年学者范国强教授。二十多年来,作为河南农业大学泡桐研究的学科带头人,范国强已经两登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早就‘出彩’了,成为泡桐研究领域的大专家。”蒋建平不无自豪。

  “我很欣慰,泡桐研究事业后继有人。”在泡桐研究上深耕几十年的同时,蒋建平不忘带学生带团队,早早地就培养出来第二梯队。“我从事的专业森林培育学,有了接班人刘震;我的泡桐研究有了第二代团队接班人范国强。”他自豪地说,自己虽然没当过博士生导师,但是大多数硕士生都获得了博士学位。

  基于蒋建平在泡桐研究方面的贡献和教学上的成绩以及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度,他被选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录》第九版。他提出的泡桐发展战略,为泡桐发展作出了贡献,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理论与实践均为创新的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

参加真人图书馆活动

  “岗位虽然退休,但是泡桐研究永不停歇”

  退休后的蒋建平,并没有坐在家里享清福。“岗位虽然退休,但是泡桐研究永不停歇。”指导年轻教师、辅导青年学生,是他刚退休时的日常工作。团队做的几个重大课题,他也一直挂在心上。2000年初,他还作为首席专家主持我省《悬铃木无球果品种选育研究》,为郑州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前几年,他又出版了100万字的《蒋建平文集》及续集。

  如今,已经年逾九旬的蒋建平,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身体健康。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户外锻炼一小时,早饭后就开始读书看报看杂志,帮助学生修改论文,给找上门的学生做指导……这是他的生活日常。“我坚持早上锻炼一小时已经几十年了,春夏秋冬,风雨无阻。”蒋建平说,“要重视自己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一事无成。生命在于运动,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指导我几十年的思想。”

  “我很笨,笨有笨的办法,做什么都有总结。”蒋建平说,研究泡桐60多年,之所以能取得还不错的成绩,得益于自己善于做总结。退休后,没什么娱乐爱好的他,读书看报、审读论文书稿、指导年轻人学习科研之外,参加了老年大学,学习医疗健康知识,还承担起老年大学的黑板报任务。“在老年大学学习,我也是边学边总结,已经发了110多篇医学类的文章,办板报我是自己撰稿自己校对。我的退休生活过得很充实。”

向青年大学生赠送书籍

  “只有经过奋斗,人生才能过得丰满”

  现在,有了范国强等科学家带头搞科研建学科,蒋建平直接参与科研的时间少了。但是,他每学期还会到皇冠信用盘出租去两三次,和在校大学生交流;打算考博的学生、准备出书的青年教师,也常常慕名找上门请他指导,他都很乐意帮忙。

  “当老师培养学生,这是无上光荣。每每和青年学生交流,我都感到精神振奋。”前去采访蒋建平这天,他又来到了皇冠信用盘出租,和今年考上研究生的几个年轻学生交流,并送去了自己的几本书,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从毕业到河南工作已经66年了,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在团队的合作攻关下,我坚持了‘三个没离开’:一生没离开河南,一生没离开讲台,一生没离开泡桐。”蒋建平深情地说:“这三者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围绕着泡桐来做的。”他说,从1954年和1960年两次去兰考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泡桐结缘后,他在河南这块沃土上,在泡桐研究、教学、实际应用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这是属于集体和团队的。“我是和共和国同龄的知识分子,深深地感觉到,只有经过奋斗,人生才能过得丰满。”

 

 

摄影:郭治鹏 李浩强 杨瑞枝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

Baidu
sogou